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健康保健 >> 内容

聊聊“最轻松”的英语学习法

时间:2016/10/12 8:46:41 点击:

  核心提示:如果我告诉你:英语能力其实可以利用“碎片时间”,轻轻松松获得呢。而且几乎是零成本,几乎是零压力,几乎是零负担。你愿意吗?  你想想,每天咱们有多少碎片时间被浪费在路上、汽车上、地铁里、公交车上?或者有多少5分钟、10分钟、半小时、1小时浪费在商场里瞎逛、用手机刷“双微”、看鸡汤文章、在孩子的培训班外...
  如果我告诉你:英语能力其实可以利用“碎片时间”,轻轻松松获得呢。而且几乎是零成本,几乎是零压力,几乎是零负担。你愿意吗?
  你想想,每天咱们有多少碎片时间被浪费在路上、汽车上、地铁里、公交车上?或者有多少5分钟、10分钟、半小时、1小时浪费在商场里瞎逛、用手机刷“双微”、看鸡汤文章、在孩子的培训班外面等候?说到底,财富就是由时间换来的,然而这些碎片时间的价值却等于零,某种程度上等于就是垃圾时间。
  请问,拿一堆价值为零的垃圾时间,去换一个高价值的技能,你愿意吗?
  请注意,我说的是“高价值的技能”,而不是“高价值的知识”,这虽然是一词之差,这其实就是英语学习能否提升的关键所在,也是我们英语学得烂的死穴和命门所在。
  以开汽车为例,你知道发动机有几个缸、你知道刹车的原理,那叫知识;你能把车开进市区,你能把车停进车位,那叫技能。两码事。我们学了十几年英语,脑子里装满了“英语知识”,却一点儿“英语技能”也没有。
  比方说“背单词”吧,就是“学知识”,不是“练技能”。就算背下几万个单词,那也只是存在脑子里的“知识”,离“技能”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呢。
  当然“背单词”获得的知识也是很有用的,至少它可以增加“阅读词汇”。
  但正常情况下,“阅读词汇”一般很难转变成“听力词汇”或“口语词汇”,除非你象李笑来老师在新东方任职时一样,天天批改英语作文,相当于每天高强度训练8个小时以上,那你当然轻松把“阅读词汇”转变成“听力、口语词汇”。(李笑来老师那本《人人都能用英语》,确实非常专业有效,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)
  但我们不可能做到呢,所以要走另一条更轻松的路。当然这可不是捷径,说实话想获得英语技能也没有捷径可走。
  让我们从大脑神经元活动开始说起吧:
  请注意,我要开始胡说八道了啊,以下的任何脑神经科学术语,都并不严谨,也并不科学,纯粹是一些比喻、一些假设的混搭,只为表达一点想法。
  我们每背记一个单词,实际上就是在两个大脑神经元之间搭了一座小浮桥,其中一个神经元存储这个单词的拼写或读音(简称英文神经元),另一个神经元存储这个单词的中文描述(简称中文神经元)。当然,中文神经元则通过一座雄伟的跨海大桥,与存储着这个单词的实际形象、实际含义、实际概念的神经元(简称意义神经元)紧紧地联结在一起。
  我们阅读时看到这个单词时,我们会搜索大脑里的英文神经元,然而沿着那座小浮桥找到中文神经元,再顺着跨海大桥找到意义神经元,然后我们就理解了这个单词。
  图解如下:
  英文神经元——〉(小浮桥)——〉中文神经元——〉(跨海大桥)——〉意义神经元
 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就把背过的单词给忘了呢?因为英文神经元和中文神经元之间建的小浮桥很不稳啊,大脑里的河流湍急,你不经常巩固一下,很快这小浮桥就会被冲散了。
  但如果我们经常阅读呢。每一次阅读,我们都会沿着小浮桥走一次,每走一次大脑就帮你加固一次、扩建一次,慢慢的小浮桥就会扩建成了小木桥,当然就越走越顺了。
  少数聪明而勤奋的人,象李笑来老师那样的,就靠着大量的英文阅读,就是这样天天走啊走,慢慢把小浮桥扩建成小木桥,再扩建成大石桥,最后建成了十几个车道的跨海大桥,直接联通了中文神经元和意义神经元之间的另一座跨海大桥,直通直达,畅行无阻。
  图解如下:
  英文神经元——〉(跨海大桥)——〉中文神经元——〉(跨海大桥)——〉意义神经元
  最终,中文神经元被跨海大桥掠过:
  英文神经元——〉(跨海大桥)——〉意义神经元
  但说实话,“海量英文阅读”这种方法需要巨大的意志和疯狂的动力,我承认我做不到,也没有时间做,估计大多数朋友们也做不到,否则学英语就不象现在这么难啦。
  幸好,除了阅读,还有另一种“建桥”的方式,那就是:“听”。
  钟道隆老先生的《英语学习逆向法》就是这个套路。他45岁开始学英语,每天差不多听写10个小时,写坏了一大把圆珠笔,坚持了2、3年时间,终于大功告成。但他的方法有内在矛盾:能听懂,何必写出来?听不懂,又怎么写得出来?他的解决办法是反复听,拼命猜。
  通过“海量英文听写”这种自虐式的苦练,大脑里的英文神经元、中文神经元、意义神经元之间的高速联接通道还是会被彻底打通。然而,这仍然太辛苦了,一般人真没这毅力。
  那怎么办呢?
  实际上我们看到了,无论是李笑来还是钟道隆,他们的英语技能的练习,本质上都是把英文神经元与中文神经元之间的“小浮桥”扩建成“跨海大桥”的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  而这种“扩建”,就是一种大脑中的“再现”或“强化”,每看懂一次、每听懂一次,就给那座“小浮桥”添一小块砖,加一小块瓦,只要看得足够多、听得足够多,你大脑里那成千上万个“小浮桥”全都会慢慢巩固、慢慢扩宽。
  前提是:每次都能看懂、每次都能听懂。只有这样,大脑里才会产生实在的痕迹。否则看再多也是糊里糊涂,听再多也是一头雾水。
  关于听力,我们中国学生有两个巨大的障碍,一个是“弱听”,一个是“幻听”。
  所谓“弱听”,就是你的“听力词汇”最多只是你的“阅读词汇”的十分之一。比方说,你“阅读词汇”有4000个,而你真正能直接听懂的“听力词汇”恐怕只有400个,这点听力实在可怜,根本无法听懂任何一个演讲、新闻或书籍。
  所谓“幻听”,就是你以为你听懂了,实际上根本不是“听”懂的,而是因为其他辅助手段猜懂、看懂、背懂的。比如我们看美剧,挂着字幕看,似乎每个单词也听得清清楚楚的,但真把字幕拿掉,又听不懂了,这就是幻听,只是一种幻觉。而且这种听法一点用都没有,听了几年,听力还是原地踏步。
  无论是弱听,还是幻听,都无法在大脑里留下痕迹,也根本无法“真正扩建”小浮桥啦。
  所以呢,要想听懂英文,首先就得跨过“弱听”和“幻听”这两个障碍。怎么跨过去?还是只能靠“阅读”。这么说吧,拿一本英文有声书的章节来给你听,直接听你肯定是听不懂的,但如果你一边看一边听呢?如果你先把这个章节通读了、读透了、读熟了,再来听呢?那应该能听懂了,虽然这种听懂很大程度上还是“幻听”,不是真的听懂,仅仅是因为你的阅读在大脑里“残留的痕迹”让你以为你听懂了。
  注意: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个大脑里“残留的痕迹”,通过重复这种“幻听”,通过大脑的神奇的修补功能,让它固化成千万座“跨海大桥”。
 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学习场景:
  第一步:熟读。找一本自己能看懂(生词量最好少于10%,要不然查词典得烦死)的英文有声书,或者TED演讲、或者VOA新闻,认真把全文通读一遍,读懂读透,甚至可以把一些难句子背诵下来。
  第二步:狂听。利用碎片时间,反复听对应的英文有声书、TED演讲、VOA新闻的英文录音MP3。如果通读英文材料的时间是1天,那么反复听这个英文材料的时间至少应该是10天,至少按1:10的比例来分配学习时间。
  我认为这就是最轻松的英文学习方式了。
  打个比方,拿起一本英文有声书,例如《哈利波特》,很难吗?据我所知,当时罗琳为了照顾小朋友,特意把第一册《The Philosopher's Stone》(哈利波特与魔法石)的词汇量控制在4千左右呢。咱们成年人想看懂应该不难吧?拿着咱们当年抽空偷看小说的劲头来,先把这本书第一章节读下来,应该不难吧?
  然后呢,把第一章节的MP3录音(大约30分钟)放在播放设备里,在等公交车时、在地铁里、在跑步运动时、在培训班外面等孩子时,都可以挂着耳机来听。应该也不难吧?不过就是重复听一个故事罢了。
  反复听完这一章节,确定每一个词都听得清清楚楚了(比方说:读了一遍,听一百遍),然后再换下一章节。日积月累,也许你原来的400个听力词汇,也许就变成了600个、800个听力词汇,……“阅读词汇”和“听力词汇”携手一路增长,“知识“慢慢转变成了”技能“,最终有一天,你会突然发现看好莱坞大片跟看中文片一样听得清清楚楚了,根本不用看字幕了。
  这样学习,不需要所谓的坚持,也不需要坚强的意志力,这只是一个生活方式或生活习惯的改变,只不过,以前的你在碎片时间刷朋友圈,以后的你在碎片时间挂个耳机听英语,就是这一点改变而已,其他什么也没变。
  这种方法就象每天洗脸和刷牙一样。难道洗脸要意志力吗?难道刷牙要意志力吗?不用设目标,不用着急,慢慢享受,静待花开。我们唯一要做的:只是投入我们的碎片时间,交换回来一个很有用的技能。划算吗?

作者:271933741 录入:271933741 来源:原创
相关文章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
  • 内蒙古法制网(www.imnuiesc.com) © 2024
  • 信息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疑问联系编辑!QQ:501734467客服1 商业资讯